钱军:提示高频交易风险:“羊群效应”会加大市场波动和“崩盘”可能

发布时间:2018-09-03     

高频交易真能取代人工?

日前,证监会在其官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期货经营机构客户交易终端信息采集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这就意味着期货公司对客户交易终端的信息采集将面临新规监管。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征求意见稿将对期货的部分高频交易造成一定影响。高频交易再一次成为焦点。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钱军教授做客第一财经电视《财智双全》节目就高频交易的优势和缺陷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高频交易不会取代人工交易。”

所谓“高频交易”

钱军指出,所谓高频交易是指“高频程序交易”。和传统人工交易相比,高频交易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在提高交易速度效率和降低(平均)交易成本方面优势明显。它对各方利益群体的影响并不相同。 

“一方面,高频交易显然是一件好事,”钱军分析,“高频交易将整体市场的平均交易速度提高,交易成本下降;但是,另一方面,对于高频公司本身而言,为了保证同业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加大对高频速度的投入,致使其自身成本越来越高,因为,一毫秒的速度往往就能左右输赢。”

简单说,高频交易就是通过快速获取实时交易数据,用统计模型分析历史和更新的大数据,抢在绝大多数投资者前下单,从而获得更好的单笔交易价格与海量交易次数。目前,高频交易在海外十分普及,美国股市的大部分交易都是通过十几家高频交易公司来完成。

高频交易有何风险?

钱军强调,程序如果不能及时更新策略,“羊群效应”可能会加大市场的波动性和“崩盘”的可能性。以2010年5月6日美国股市“闪电崩盘”为例,由于计算机算法停止竞价导致股价大幅下跌,5分钟内道琼斯指数下跌1000点,近万亿美元被蒸发。 

“此外,高频交易还存在操纵市场的可能性。”钱军进一步指出,“由于高频交易依靠的是速度和提前预判,也就是预估其他大型交易者下一步动向,如果大多数交易者买入,高频交易就提前买入,从而通过差价获利。但是,如果某个交易员海量下单造成股价上升的‘假象’,但是在最后一刻取消绝大部分订单,就可能造成其他交易员对股价的误判,从而引发股价巨大波动。” 

在钱军看来:“尽管科技和金融的结合解决了很多人类不能解决的问题,但目前,国家的政策依然由人来制定,最终要分析人的决策过程还是需要依靠人脑。尤其是,在制订政策中涉及一些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还是需要人工,而非机器,毕竟机器还没有达到模拟人脑的程度。另一方面,只要做决策的还是人,就不会允许人类被计算机取代,这是共识。” 

事实上,尽管阿尔法狗在“世纪大战”中大获全胜,但围棋和金融交易是两码事。钱军表示:“围棋的规则是已经确立的,各方都必须遵守;且,每一步棋的可能性也是有限的,计算机可以通过运算测出有限种可能性中的最优方案。相比之下,金融交易的核心是决定交易和决定价格的因素不断在变化,包括一些宏观环境和政策的变量,计算机到底能学习到什么地步还有待观察。它是否能监测出新因素的出现,是否能将新因素纳入考虑范围,这些都要打一个问号。”

 大数据和区块链

除了高频交易,钱军也就另外两个热点话题——大数据和区块链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钱军分析,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除了效率以外,最重要的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就是获取的信息是否真实的问题。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蚂蚁金服。具体的,蚂蚁金服的做法是通过大量数据和信息的结合,包括小微企业本身经营业绩、小微企业业主个人信息、消费信息,来克服和解决信息不对称。

区块链则解决了去中心化的问题,假如所有的机构和个人都用上区块链的话那么就不存在一个说谎的问题。此外,区块链的另一个应用场景是多方处理多方合同,并随时记录,记录本身是一个加密语言,很难被篡改。 

那么问题来了:发生的交易和合同虽然不能被篡改,但如果交易本身或者合同本身是虚假的,区块链能否识别?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钱军说,“可见,金融科技可以排除很多人为的问题,但最后仍旧留下一个信任问题。这也是金融体系的核心。归根到底,金融服务是帮助投资者做决策,如何取得投资者的信任非常重要。如果金融离开了信任,无论科技手段再先进都走不下去。”